1952年,新中国四九城的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开学,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基本完成,市教委也开始接管本市各个私立中小学。
为了满足大量的教育资源需求,南锣鼓巷分配了许多手工活,如糊粉笔盒、缝纫修补等各种零工。
这些零工一天可以挣几千到一万块钱,按照第二套人民币计算,也就是几毛到一块钱。
虽然钱不多,但孙秀菊若节衣缩食,就算离婚了,也能独自生活下去。
因此,她计划以后只负责聋老太太的一日两餐,不至于挨饿就行。
至于洗衣裳,她有时间才会去洗,没时间就由老太太自己解决。
再说,街道办事处指定易中海照顾聋老太太,好名声都是易中海的,实际工作却是她做的。
如今孙秀菊想明白了,照顾老太太不只是她的事,也是易中海的责任。
易中海看到孙秀菊这种消极的态度,脸色立即难看:“孙秀菊,你什么意思?”
孙秀菊冷静地说:“老易,咱俩好歹是夫妻一场,你要是想离婚另娶,就直说,我不为难你。
我知道我拖累了你,没有孩子,我愿意退一步!别绕圈子吵架,在这里闹!”
“你……”易中海瞪大眼睛,几乎被孙秀菊的这句话噎住。
明明是她的错,不好好照顾老太太,不愿意好好对他,偏偏在收养沈建设的事情上闹脾气,怎么反而成了他的错了?
易中海从没有这么憋屈过。
孙秀菊脸色铁青,继续做饭。
这时,刘慧珍走进前院,却被阎富贵夫妇拦住了。
“哎呦,慧珍,你又带着饭盒啊?现在的手艺可是超过了咱们院子里的傻柱,更棒了!”
刘慧珍握着饭盒:“这是给孩子准备的,三大爷,三大妈,我得赶紧回去!”
杨瑞华:“慧珍,王负责人说给你们一家子办理户口,你们的户口办好了吗?”
刘慧珍:“已经办好了,户口簿都发给我们了,我们一家人现在都是四九城的户口了!”
见刘慧珍不肯让她看饭盒,杨瑞华狠狠地说:“哼,没了农村的口粮,我还真想知道你怎么在这个院子里生存下去!”
刘慧珍没有多聊,急着回家看孩子。
杨瑞华转向阎富贵:“老阎,刘慧珍真是自找苦吃,没了农村的口粮,救济站不再需要那么多人手,他们家的日子肯定过不下去了!”
阎富贵说道:“那当然了,到时我们一定要狠狠压价,买下这房子,然后我们就搬到西跨院养老,种种花,种种菜,这样还能节省不少开支呢!”
刘慧珍并不知情阎富贵夫妇的小算盘,她迅速走进四合院中庭,手中握着盛满米糊的饭盒。
贾张氏瞪红了双眼,满脸妒意地骂道:“呸!一群没良心的家伙,只知道接济这个刘寡妇,完全不顾我的死活,我们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有多苦,你们都没看见!”
秦淮如望着刘慧珍手中的饭盒,眼神中满是羡慕。
此时,傻柱提着饭盒走进院子,近几日,他的风光无两!
因为得到了杨厂长的赏识,他不仅成了轧钢厂的大厨,还被提拔为班长,而且杨厂长承诺,将来的剩饭剩菜都可以让他带走。
这天,傻柱就带着两个装满了剩饭剩菜的饭盒回来了。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