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僧人受到黑暗环境的污染,利欲熏心,以及各个朝代统治阶级的政策对僧人的影响才是根本原史料记载,真心出家求道者百无一二,而愚下无赖之人游手聚食,且有获罪逃匿者窜迹其中,是以佛门之人日众,而佛法日衰颁发度牒,给在京及各省僧纲司等北魏僧官制度的产生,已为后面佛教界僧人乱象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从元代开始,僧人就已经趋于世俗化。元代佛教地位一家独大,皇帝甚至给僧人授予了帝师的职位,僧人地位之高便是导致僧人世俗化的主要原因。僧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参与政治,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大肆收敛钱财,行贿受贿。这就导致许多人虽无心学佛理佛,但也绞尽脑汁想要加入僧人行列。元代就已出现僧人的世俗化,随着僧官制度的不断这种乱象只会愈演愈烈。清代初期开始,佛教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清政府为了结束社会动荡,缓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认识到佛教有利于统治,利用佛教,给予一些配合清政府的汉传佛教宗派殊荣,给交往密切的临济僧人等人赐号以及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僧人形象越来越世俗化,甚至有些僧人已经走向庸俗化和邪恶化。吴敬梓先生也将这些丑恶的社会现实,腐败不堪的僧人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先生对僧人形象的刻画中来看,他对僧人形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的。在全书中,只出现了对甘露庵那一个僧人的正面描写,写出了他的慈悲为怀,心存善念,不为世俗所迷惑,大抵是只对这一位僧人有所“偏爱”了。描写其他僧人时,不是刻画其见钱眼开、利欲熏心,就是区别对待,注重官位,更甚者写出了凶神恶煞吃人脑的“恶和尚”。观其原因,我认为吴敬梓先生对佛教是有批判性和讽刺性的。吴敬梓先生这一生经历了家道中落,仕途受挫,世态炎凉,他对社会现实的剖析是透彻的、全面的,他对佛教的批判更能看出他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志人士。他能通过对僧人形象的描写展现出明清社会的弊端,他不仅批判和讽刺了佛教思想,同时也批判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等等,他不仅仅是抨击某一个思想或者某一个制度,而是讥讽、抨击整个社会现实。深究其先进的思想,也不免发现是受了颜李学说的影响,吴敬梓和其好友程廷祚都受到恕谷的影响,他的儿子吴烺是恕谷的再传弟子。颜李学说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特色,在清初来看析,将其表现在文章之中,对僧人形象这一群体的刻画描写,展现出了他对佛教的批判和讽刺,更体现出他对当时佛教层面鱼龙混杂的现象了解全面,也映射出他的人生阅历之丰富。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