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者对自由的向往不再明显,更多地关注在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在进入青青世界之中,行者先是执着于去借来能驱山的宝物“驱山铎”,再就是寻着师父,哪怕好不容易寻着师父,却不敢上前相认,只想辨认出师父是否还诚心去西天取经,这时候的行者已不再执着于对自由的向往,而是对西天取经的执着,一心想着师父是否变了心,变了心哪怕去到了西天也取不来真经。在外貌的描写上也能看出差异,《西游记》中是这样描写孙悟空的外貌的:“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第十四回中这样说:“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藤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额下无须有绿沙。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馀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常人见到悟空,无不被他吓得脚麻身软,以为白日里见了鬼。《西游补》中的行者,不仅没有出现猴的丑陋面貌描写,而且非常强调行者慈悲柔弱的一面,向正常人的形象靠拢,行者读《送冤文》时装出的是一个秀才模样,变成虞美人是个千娇百媚的女子,审判秦桧时也是特意装扮出阎王的威严气势,不仅人性扩大到了最大化,且彰显出十足的文人气质,不仅是无故打杀了一众男女后作下一篇文字,且在后文描述中,多次说些酸诗。悟空变成文人,也就由神勇而软媚了。对母书精神面貌的变异反转,使《西游补》风格凄郁,与《西游记》的活泼乐观全然不同。这样一来悟空终于具有了“悲”的感情,成了一位多情多才的文士。悟空由神勇变得软媚,作者更易借行者形象抒发当代文人的不满,抒发自身的不忿,同时也是在表明当时的文人们已经开始觉醒,只不过面对那样的时代,即使有心,却也无力。孙悟空原为花果山石头缝里蹦出的石猴,生性争强好斗,不受管束。即使与象征着统治阶级天宫公然对抗,那也纯是天性所趋,并非是自觉自愿的反对封建制度。而皈依佛门之后,也只是乐善好施,好打抱不平,其思想行为与政治并无关联。然而,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却能够从政治角度,站在民族精神的高度,去审判宋朝奸臣秦桧,这是作者赋予孙悟空又一新的形象。在原著之中,孙悟空的思想行为等均与政治无关,多是生性使然。悟空心高气盛,从不愿与人低头,哪怕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唯一一次还是西天取经路上为救师父不得已向妖怪行了个跪拜大礼。秉持着所谓“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至此敢争先”的理念,不满天庭给的官职犯下天去,自封“齐天大圣”,对阵巨灵神时,悟空直说“如若不依,时间就打上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定坐不成”。悟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