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最后抚慰心灵的避风港也不在了。再次回到家乡京都建康,宦游使他对这个曾经生活的家乡既熟悉又陌生,家乡也物是人非,已经找不到归属感,只能将自己归属于茫茫过客中的一员。就如《代邽街行》,蓬去旧根在,连翩逝不归,蓬草枯萎后,彻底与根分离,随风而飞,故又称转蓬飞蓬飘蓬。它能跨越空间的距离远行,成为了漂泊不定的象征,这与鲍照作为旅人的状态十分相近。蓬草的旧根还在原地,如同诗人自己原有的社会关系还在家乡,却不能还原到初始状态,只得接受‘人生随事变’的现实。南朝时期的京都书写方式多采用“望”或“回望”的方式,描述京都的诗中,包含着诗人心中的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是源于《诗经》中的《黍离》,其中哀叹了国家的残破,及今不如昔的景象。鲍照在《代陈思王白马篇》中写道含悲望两都,楚歌登四墉,借望都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悲伤之情。鲍照笔下的京都建康形象繁华中透出悲凉,他不再单一的只写城市华丽的宏观表象,也去关注京都城市热闹与喧嚣的情景,关注城市繁华下的百姓生活的状态,呈现不同视角下的京都,有着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化。就如逾近为路多,偕萃犹如兹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记越过周围,都是条条的道路,旁边却是草木丛生,茂盛至极。京都之外荒凉的场景同城中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就如《行药至城东桥》中描绘的场景:清晨,在公鸡的打鸣声和居民的伐鼓声中开始,马车轰隆隆的驶过街道,前往城外观景,平坦的道路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马车、来往商人人带起阵阵尘土,烘托出热闹的景象。就是在诗人游客视角下呈现出的最真实的京都百姓的生活。怀金近纵利,抚剑远辞亲游走在外的人们追求的是世俗的愿望,无非是抱负、饱腹与暴富。在这首诗中,鲍照不拘限在自己的学识观中,而是将目光所及,用通俗的眼光描绘出都市里的市井生活,看到城市繁华下的另一面。诗人鲍照的《咏史》,创作于太始二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这首诗前四句写京都之繁华,豪族之奢侈。中间八句细致的描写靠明经而出仕、怀巨金而来游的仕子游客的生活,最后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表达了对仕途不介于心的高旷胸怀和豁达的精神。他在诗中极力渲染京都的繁华后,在结尾处却抒发自己的孤独悲凉财货、重名利,与坚守寂寞、与世相弃的君平,形成强烈的对比,点明京都建康的争名夺利之风,从而表达自己穷居寂寞的悲凉。同为南朝诗人的谢朓笔下书写的京都建康形象是“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般的绚丽景象,他用秀丽的风景来形容京的富丽繁华。而鲍照笔下的京都建康形象却透露着悲凉之感,究其原因是与诗人的身世境遇有一定的关系。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