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正式加入掸邦之后,掸邦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掸邦的面积从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增加到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已经接近四千万,在国际上已经是一个大国。
但现在掸邦的国名无论如何都不合适了。
更改国名是个大事,说是千年大计都不为过。
但这个新国名确实不好取。
一般的国名,无非取自历史传统、地理特征、宗教文化等方面,但掸邦南北两地,分别在印度洋两边,没有共同的地理特征,两地人民也没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宗教信仰也不同。
掸邦就新国名的问题,展开了公开的讨论并向全国国名征集意见。
曾创作掸邦国歌歌词的那位缅甸老华侨,这次又发表了重要意见。
他认为,掸邦和苏门答腊相距千里,人种有别,风俗各异,确实难以发现两地的共同点。
唯一的共同点是,掸邦和苏门答腊历史上都是明朝政府的藩属国。
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在中南半岛设置三宣六慰,其中木邦宣慰司、孟养宣慰司就是掸邦的范围,在苏门答腊设立旧港宣慰司,明朝是掸邦和苏门答腊共同的宗主国。
所以,新的国名可以叫大明。
老华侨真正的想法是,这个国名叫大明王国。
但这涉及到国家的体制,他不敢说出来。
关于君主制的问题,掸邦曾经有过讨论,朱江当时表示搁置十年,现在还没到时候。
因为如果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的权利将受到制约,君主变成一个吉祥物,朱江现在正当壮年,而且国家现在正是发展的关键时候,他不能、也不放心放下权力。
而实行像沙特那样绝对的君主制,既不现实,也是一种倒退,在这个时代,违背历史发展的方向。
但对大明这个国名,朱江非常认可。
这个国名可以让两地从历史上找到共同的关联之处。
而且,这个国名让这个国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老华侨的建议公开后,逐渐取得了压倒性的支持意见。
而且,在讨论中,很多人喊出了老华侨心里话,他们认为新的国名,最好就叫大明王国。
于是,几年前曾经出现过的关于君主立宪制的讨论,再次成了掸邦上下热议的焦点。
但这次,支持君主制民意的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原因一是这几年掸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朱江的领袖地位和威望自然进一步提升;
二是掸邦出兵印尼,拯救华人,又占领苏门答腊,控制纳土纳群岛,开疆拓土,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大幅上升,国民的自豪感膨胀,更加剧了国民对朱江的崇拜。
三是,掸邦高层和有关学者都认为,苏门答腊加入掸邦之后,掸邦的民族和文化更加多元,这种情况下,君主制更能包容民族和文化的差异 ,更容易让国民建立国家认同。
于是,掸邦召开议会,讨论决定更改国名和实行君主立宪制的问题。
会议首先讨论了君主立宪制的问题。
经过讨论和投票,掸邦议会决定掸邦将实行君主立宪制,掸邦的国体将由共和制变为君主立宪制,国王为朱江,其后代将世袭国王。
国王为国家元首,为国家的象征。
国王并不具有实际的权力,但人事任免、颁布法律、宣布战争、签订外交条约等,都需要国王签字认可,在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特殊情况下,国王有权解散议会、废除和颁布法律、宣布和取消紧急状态。
国王不受法律约束。
首相是政府首脑。
首任首相是陈明礼。
以前,朱江实际上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